2022-07-02 19:03:02
初二辅导班 https://www.dsjptxx.com/cz/chuer/
谈判持续历时7年的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终于落下帷幕,原定的包括中国、印度等15个国家在内的成员国结束了最后一轮文本谈判,以及关键性的市场准入谈判,为明年签署正式协议做准备。
然而就在尘埃落定的关键时刻印度突然决定拒绝加入RCEP,对于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世界各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印度外交部给出说明称:
"出于维护印度的国家利益,我们做出了不加入RCEP的正确决定。但是印度真诚地参加了RCEP,并就此进行了艰苦的谈判,最终决定不加入确实是因为印度有重大的核心利益尚未解决。"
关于这一问题,印度总理莫迪在发表的讲话中也给出了解释:
"我的良心不允许我同意印度加入RCEP"
但为何印度不能加入RCEP,这一决定又与印度总理莫迪有什么关系呢?
一、印度与RCEP
RCEP是由东盟十国发起的,后期邀请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六国共同加入的一种"10+6"模式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
是以东盟十国为主导建立起来的为了削减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统一市场的自由贸易的协定,以期促进成员国之间的相互开放市场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
加入RCEP的每一个国家都是为了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并借此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开展的,印度也不遑如是。
对于印度来说,促使其加入RCEP的最大驱动力就是为了早日实现印度的工业化发展,目前印度仍旧处于一个前工业化国家向工业化国家过渡的一个阶段。
对比中国从建国初期的一个毫无工业基础的农业国,到成长为一个经济腾飞的工业国,成功完成了过渡,实现了经济发展,印度向前发展的速度和路径都存在不小的问题。
就此来说,这也是印度总理莫迪纠结的原因所在,印度对于加入RCEP的态度一直是模棱两可的,尽管从RCEP提出之日起印度积极的参与了长达七年之久的各轮谈判,但最终在签订最后协议的时候选择不加入,也是有迹可循的。
12年RCEP计划启动以来,印度一直作为谈判方积极参与其中。
14年,印度总理大更迭之际,长期以勤奋进取和改革在社会中闻名的莫迪成功当选印度总理。
此时的莫迪急切希望印度通过加入RCEP为契机,以此来降低印度同其他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借助国家之间的贸易来促进印度出口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印度国内经济的发展。
在这一点上,印度意图通过全面复制中国当时加入WTO,正是借助全球化的大好时机,分享了全球化红利进而取得了经济的大发展奇迹。
虽然印度总理莫迪的想法的确是可行,但深入探究之后才知道现实的残酷,只要将当时的中国与如今的印度稍稍一加对比,就知道印度想要通过加入RCEP实现经济的大发展大繁荣是难以达成的。
尤其是近年来,美国特朗普政府对亚洲尤其是对中国施加的经济贸易压力,这样的霸权主义、保护主义和各种破坏全球经贸发展规则的行为侧面上加速了协定的谈判过程。
然而印度却没有准备好参与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来,尤其是在19年印度经历了长期的经济低迷之后,已经没有足够的实力再与其他国家进行"开放式"的贸易往来了。
二、为什么印度不能加入RCEP?
莫迪总理最初积极推动印度加入RCEP本来是为了复制中国经济的发展飞跃,但随着协议谈判时间越来越长。
一是考量到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当前印度经济的发展早已无法为日后印度出口经济的发展铺下基础,基于这两点的考量,印度最终做出了拒绝加入RCEP协定的决定。
1.印度国内的经济实力未攒够
对于印度国内经济状况的考量,既是想要复制中国经济的强盛之路,就要将如今印度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当时中国面临的现实发展情况进行对比,印度总理莫迪如果想要借此机会实现印度的工业化,也需要衡量如今印度的发展能否跟得上经济伙伴协定组织。
若是比较新中国建立于印度建立之初的实力,中国只是一个毫无工业基础的农业国,而印度在建国的时候,硬件条件比中国要好很多。
英国人印度殖民地数十年在此铺设了大量的工业基础设施,撤退的时候也给印度留下了可供发展的工业基础,之后苏联在给予这些民族独立解放国家提供经济援助的时,其力度也是大于中国的。
除此之外,西方世界不仅没有给印度的发展使绊子,反而还给予了不少帮助,比起来中国几乎完全是在一毛不拔的境地下自己发展起来的。
新中国建立之初,没有急着发展工业,反而是立马开始了土地改革,取消了国内长期存在阻碍经济社会进步发展的不平等的封建残留制度。
在苏联的帮助之下开启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与此同时开始迈向工业化的第一步,自此中国钢铁、航天航空、机械设备等开始得到发展,如此种种给中国的工业化体系打下了基础。
而印度虽然前期在条件和国际环境各个方面都优于中国,但前期发展中没有着重于进行工业化基础的铺垫和建设,从土地改革上来说,印度没有经过土地改革,所以在基础设施的建设等各方面的推进上难度都比较大。
从社会制度上来说,印度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存续的时间较长,因而印度大都是西方的民主制度,全力发展工业需要政府的强力主导,但民主制下的印度社会政府效率本身就很低,加上官员贪污腐败。
因而如今印度的发展受阻是许多前期因素未能得以消除的原因,如今想要发展工业和经济但没有前期的制度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铺垫自然就更难了。
2.急速变化的全球经济环境
一方面是国际谈判的进展迅速,印度还尚未准备好加入新的协定中,与这15个成员国实行开放的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另一方面印度国内经济的发展面临险峻的局势。印度近年来签订加入的各种对外自贸协定出现了签订的越多亏得越多的现象。
因而在对待国际贸易方面就更加谨慎一些,之前在与韩国签订印韩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之后,印度从韩国进口的增速显著快于从全球进口的平均增速,反而对韩国的出口增速显著低于全球出口的平均增速。
10年与东盟十国签订的贸易协定之后,印度的贸易赤字也不断扩大。在这样的形势之下,如今在面临将与15个国家建立国际贸易关系的协定签署之际,再有担忧也是意料之中的。印
度与诸多国家之间的贸易逆差逐渐增长,本身印度与东盟十国之间的贸易问题就不小了,再加上新来的新西兰、澳大利亚,这些国家农牧业相对来说比较发达,而中国如今的工业经济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印度经济的险境的确不能再冒险了。
印度总理莫迪在RCEP贸易协定签署之日的发言中说明,印度主张并愿意促进更大的区域一体化以及更加自由的贸易。
但是如今全球经济和贸易情况都发生了变化,我们不能忽视这些变化对印度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加入RCEP并不能令人满意的解决印度悬而未决的发展问题,我不能同意印度加入RCEP。
莫迪在评估是否加入的同时,面临着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均衡发展,以及印度国内不同群体利益的兼顾平衡,作为一国领导人,莫迪面临着沉重的政治压力,因而提出了尽管想要兼顾所有印度人的利益,但并没有得出一个积极的发展结果,因而难以同意印度加入。
此外,印度在谈判后期采取了提高要价的博弈策略,希望能够得到有利于印度经济发展的优惠条件,这是莫迪为了减少民怨进行的放手一搏。
加入RCEP虽然长期来看能够推动印度的经济全球化发展,但短期内肯定要牺牲国内一部分群体的利益,在印度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尚未做好准备的前提之下,贸然加入势必会造成国内混乱。
因而莫迪提出希望以关税"梯度降低"代替"一次降低"、进口商品"比例熔断"、开放服务业等要求。但在谈判的最后阶段,这些特殊要求就成了其他国家达成协议的主要障碍,因此包括马哈蒂尔在内的东盟多国领导人对印度这种做法表达了反感。
三、莫迪坚持推行的改革与加入RCEP利益相悖
印度总理莫迪一直是一个推行改革的政治家,在中国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下,"以开放促进改革",进而推动印度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无疑是一个捷径,但考虑到印度的现实情况,对于莫迪来说又进入了选择的两难困境。
由于印度国内面临一系列政治结构问题和政府治理能力等问题,目前印度政府难以将开放促进经济发展,带来的压力转化为国内社会改革需要的驱动力。
这也就是说,先通过开放推动经济发展,然后促进改革在印度社会的推进这条路已经是走不通的了,不仅如此,如果通过倒逼改革进而推动印度社会被迫开放,反而会使印度对外开放产生局部扭曲的结果。
印度虽然承受了外部经济对本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但却因为印度独特的社会结构无法从外部带来的冲击中获得改革的红利。
事实就是一旦印度加入了RCEP,那么印度经济的发展非但需要承受来自农牧业发达的新西兰、澳大利亚对本国脆弱的小农经济生产发展带来的强烈冲击,还无法撼动坚实的土地制度,印度土地所有者无法放弃对土地征收制度的抵制。
这无疑对印度来说是一个两难的困境,对印度总理莫迪来说更甚。
一面是印度民生民怨民意,印度国内经济发展一旦难以存续,经济牵动政治,引发社会暴动,后果难以承受。
另一面是印度持续了几个世纪的工业化改革和经济腾飞发展之梦,印度已经错失了许多发展的大好机会,就算印度不加入,也无法改变RCEP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区的事实。
反而可能因为印度的不加入,剩余的十五个国家反倒能够以更高的标准进行谈判,获得更多的利益,创造不同制度国家经济贸易协同发展的典范。
但印度虽然暂时保住了国内经济的盈利或者说发展,但从长远角度上来说,放弃了RCEP创始国的身份。
未来可能会为印度在全球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创造原本可以避免的阻碍和损失,印度失去的是以较低的成本融入东亚产业分工体系的机会,给东南亚国家发展可乘之机,一旦东南亚国家占据了印度原本的产业生态位置,再想挽回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以上种种,对于印度总理莫迪来说是一个艰难的选择,正如中国俗语所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莫迪作为印度的总理,单纯考虑利益还不足以做出取舍。
目前的和未来的,长期的短期的,各种各样的形势都需要提前预测,做出对印度发展最为有利的决策,这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就目前的发展形势来说,印度国内已经完全处于经济发展低迷的情况,维持自身经济发展是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避免RCEP的签订带来的外部经济体的冲击似乎是最为明智的选择,但如今全球经济环境瞬息万变,未来各国经济体将会如何发展尚未可知,莫迪做出的这项"有利"于印度经济利益的决策是否明智,还需要时间做出判断。